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 PoseLandmarkerLiveStreamDelegate
协议来处理姿势识别的结果,并与前面的代码片段中 poseLandmarkerOptions.poseLandmarkerLiveStreamDelegate = self
的方式进行比较。
不同之处:
实现的位置不同:
- 在你的第一个代码片段中,
self
被设置为实时流代理。这意味着当前对象(通常是某个 ViewController 或者 Manager)直接处理姿势识别的回调。 - 在第二个代码片段中,创建了一个名为
PoseLandmarkerResultProcessor
的单独类,它实现了PoseLandmarkerLiveStreamDelegate
协议,并定义了相应的方法来处理检测结果。这种方式将结果处理逻辑封装在一个专门的类中。
- 在你的第一个代码片段中,
组织结构和可维护性:
- 第一个方法依赖于当前上下文 (
self
) 来处理数据,这可能会导致复杂性增加,因为该对象需要同时负责其他任务和姿势识别的逻辑。 - 第二个方法将姿势识别的具体实现从主业务逻辑分离出来,使得代码更清晰、可重用性更高,更符合面向对象编程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程序可以更容易地管理和扩展功能。
- 第一个方法依赖于当前上下文 (
回调机制:
- 当使用
self
作为代理时,需要确保该对象正确实现协议中的所有方法,以响应来自库的回调。 -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新的类,例如
PoseLandmarkerResultProcessor
,它专注于处理特定任务,可以让主对象保持简洁,同时也便于进行单元测试或重用该处理器类。
- 当使用
实例化方式:
- 在第一个示例中,当初始化时就直接引用了现有上下文,而在第二个示例中,则是先创建处理器实例,然后将其分配给选项。这样做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法来管理多个可能需要不同处理逻辑的实例。
总结:
两者都能够设置实时流代理以接收姿态识别结果,但第二种方法通过定义独立的类使得责任更加清晰,从而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复用性。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组织架构很重要。
内容由零声教学AI助手提供,问题来源于学员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