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代码是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IS)二次开发的示例,它实现了生成等高线图层的功能。以下是对该代码的简要解释和实验思路:
首先,通过循环遍历场景中的图层,找到名为”dem.tif”的栅格图层(IRasterLayer对象),并将其赋值给pRasterLayer变量。
检查是否成功获取到栅格图层,如果未获取到则弹出提示框,并结束方法。
将pRasterLayer转换为IGeoDataset接口,以便后续操作使用。
创建一个RasterSurfaceOpClass对象作为ISurfaceOp接口的实例,用于进行表面操作(例如生成等高线)。
将surfaceOp对象转换为IRasterAnalysisEnvironment接口,以设置分析环境参数。你可以在此处设置一些特定的表面操作参数,例如z因子等。
使用surfaceOp.Contour方法根据rasterGeoDataset(栅格数据集)生成等高线特征数据集(IFeatureClass对象)。其中5表示等高线间隔值,在这里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调整。
创建一个FeatureLayerClass对象作为IFeatureLayer接口的实例,并将刚才生成的等高线特征数据集赋值给featureLayer.FeatureClass属性。
将featureLayer添加到axSceneControl1.Scene中显示等高线图层。
以上是对代码进行实验时可能要考虑的主要步骤和思路。你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扩展,例如调整等高线间隔、设置符号样式等。
内容由零声教学AI助手提供,问题来源于学员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