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HTTP 协议中,如果一个页面文件(如 HTML、CSS、JavaScript 文件等)已经被请求过,下一次发起请求时,服务器可以使用缓存机制来决定是重新获取文件还是返回一个 304 Not Modified 响应。
缓存机制的工作原理:
首次请求:
- 客户端(如浏览器)首次请求某个页面文件,服务器会响应该文件,并通常附带一些缓存相关的响应头,例如
Cache-Control
、Expires
、Last-Modified
或ETag
。
- 客户端(如浏览器)首次请求某个页面文件,服务器会响应该文件,并通常附带一些缓存相关的响应头,例如
后续请求:
- 当客户端再次请求相同的文件时,它会根据前一次请求返回的缓存头信息做出决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a. 使用 Last-Modified 和 If-Modified-Since
- 如果服务器返回了
Last-Modified
头,客户端会在后续请求中使用If-Modified-Since
头,带上上次收到的Last-Modified
值。 - 如果文件没有被修改,服务器将返回一个 304 Not Modified 响应,而不是重新发送整个文件。这表示客户端可以继续使用缓存的版本。
#### b. 使用 ETag 和 If-None-Match
- 如果服务器返回了
ETag
头,客户端将在后续请求中使用If-None-Match
头,带上上次收到的 ETag 值。 - 同样地,如果资源没有变化,则服务器返回 304 Not Modified 响应。
- Cache-Control 指令:
- 在响应中的
Cache-Control
指令决定了资源如何缓存,比如是否允许缓存以及多久有效。如果设置为 “no-cache” 或 “no-store”,则可能不会使用缓存,而是强制向服务器发起新请求。
- 在响应中的
总结
因此,下次发起对同一页面文件的请求时:
如果满足条件且采用了正确的 caching headers(如 Last-Modified 和 ETag),并且资源没有变化,那么服务器将回复一个 304 Not Modified 响应。
如果资源已被更新或者没有有效的缓存策略,则会重新获取最新版本的文件并发送给客户端。
内容由零声教学AI助手提供,问题来源于学员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