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简单的链式队列,使用 C 语言构建并处理字符串数据。下面是对代码及其输出结果的详细分析:
1. 数据结构
- DataNode:表示队列中的节点,包括一个指向字符串数据的指针
data
和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next
。 - Que:表示整个队列,包含两个指针
head
(头部)和tail
(尾部),用于跟踪队列的开始和结束。
2. 函数功能
- queue_init:初始化队列,将头尾指针设为 NULL。
- queue_put:将新节点添加到队列尾部。如果队列为空,更新头尾指针;否则,仅更新尾指针。
- queue_get:从队列头部取出节点,并移动头指针到下一个节点。如果出队后新的头为 NULL,则也要将尾指针置为 NULL。
3. 主函数执行流程
内存分配与初始化
- 分配内存给
Que
结构体并初始化。 - 输出结构体大小信息 (
sizeof(Que)
和sizeof(DataNode)
),在这个例子中都显示为16字节,这是因为每个结构体有两个指向其他数据的指针(通常在64位系统上,每个指针占8字节)。
- 分配内存给
用户输入
- 循环4次,从用户那里读取字符串输入。
- 为每个输入创建新的数据节点,并分配内存以保存字符串数据:
- 使用
malloc
为DataNode
和其data
成员分配内存。如果任何分配失败,则输出错误信息并清理已分配的内存。
- 使用
入队操作
- 将新创建的数据节点通过调用
queue_put
入队,打印当前使用的内存量,包括字符串和节点所需的总字节数。
- 将新创建的数据节点通过调用
出队操作
- 当尾部不为空时,不断从队列中取出元素并打印它们。此时需要释放之前动态分配给字符串和数据节点的内存。
清理
- 最后,释放整个队列结构体占用的内存。
4. 输出分析
sizeof(Que): 16, sizeof(DataNode): 16
Enter a string: 1
queue_put a node , used: 18
Enter a string: 2
queue_put a node , used: 18
Enter a string: 3
queue_put a node , used: 18
Enter a string: 12
queue_put a node , used: 19
queue_get a node: 1
queue_get a node: 2
queue_get a node: 3
queue_get a node: 12
- 队列初始化后,可以看到各个组件的大小均为16字节。由于系统对齐以及内部实现,这可能包括了额外的信息(如元数据)。
- 用户输入了四个字符串:“1”,“2”,“3”,和“12”。每次入队都显示使用了不同数量的字节,以适应字符长度加上额外用于储存链表元件的信息。
- 随后,程序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FIFO)依次输出了这些值,并正确地释放了之前申请过的内存空间。
总结
这个示例展示了如何实现基本的数据结构(链表形式),通过动态内存管理来处理一组字符串,同时确保有效释放资源以防止内存泄露。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异常处理和边界条件,以增强程序鲁棒性。
内容由零声教学AI助手提供,问题来源于学员提问